主選單
收購項目
勳章獎章
商品名稱:民國元年華僑炸彈隊熱心祖國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迅速掀起了武裝反清鬥爭的高潮,南京光復使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全部為革命派所有。 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孫中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共和政體在中國誕生
為撲滅革命火焰,清軍大舉進犯各省革命軍。原江蘇提督張勛則沿著剛全線通車的津浦鐵路,企圖一舉摧毀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孫中山親自製訂了“六路北伐”軍事計劃,其中寧皖為第二路軍,沿津浦鐵路北進。在第二路各軍隊中,以柏文蔚的鎮軍、李瑞的浙軍和姚雨平率領的粵軍實力最強。 1912年1月21日,當時在南京的各北伐軍的總司令及相關人員在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部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北伐聯軍參謀團,以強化各軍隊的協作。
 
根據安排,廣東北伐軍在姚雨平的率領下渡過長江,從浦口相繼開往津浦鐵路線上的戰略要地蚌埠,1912年1月23日即將總司令部駐紮在了蚌埠火車站。浙軍和鎮軍等北伐軍隊也冒著風雪抵達蚌埠,各主要軍隊司令部及北伐聯軍參謀團亦設在了蚌埠。
 
1月21日清廷給張勛等前線將領下達了戰前軍令,接著張勛主力部隊由徐州沿津浦鐵路南下,攻占了宿州,其前鋒部隊更是肆無忌憚攻克了固鎮,與在此駐守的鎮軍葛應龍軍一部相遇,該部民軍在抵抗之後不敵即退往新馬橋之南,新馬橋隨為張勛軍所有。
 
1月25日,鎮軍葛應龍部先後在新馬橋以南集結,與張勛奪佔新馬橋的先頭部隊對峙,但因為勢單力薄,未敢輕進,即致電廣東北伐軍北上協同應戰。廣東北伐軍敵前總指揮林震奉命率一個團兵力,乘火車由蚌埠火車站連夜北上新馬橋。
1月26日清晨,運送援兵的火車剛到新馬橋附近,即與來犯的張勛部清軍發生了遭遇。在清軍炮火的轟擊下,運兵火車多處受創,但官兵們並未因此而驚慌失措,反而在林震的指揮下快速下車,緊張有序的組成戰鬥序列。憑藉強大的砲火優勢與葛應龍部的配合,新馬橋清軍難以抵禦,放棄陣地倉皇北撤。
 
新馬橋的小勝,粵鎮兩路革命軍在當天並沒有乘勝追擊。因為張勛部清軍在新馬橋北,以固鎮為依托建築了相當的防禦工事。而固鎮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其恰好處在宿州與蚌埠之間,距離蚌埠僅幾十里路。津浦鐵路穿固鎮而過,緊貼固鎮之南有一澮河流過,對固鎮形成了天然的防護。清軍佔有固鎮,布防了7個營3000餘人的兵力,即為易守難攻之謀劃。固鎮澮河鐵路橋
探明情況以後,林震、李濟深等粵軍指揮官即與鎮軍的葛應龍商議進攻對策。最後商定,以鐵路左側為廣東北伐軍作戰區域,攻擊敵人右翼;以鐵路右側為鎮軍葛應龍支隊作戰區域,攻擊敵人左翼。兩軍分路協同行動,齊向固鎮推進。因考慮到葛應龍部隊較弱,故從廣東北伐軍調出一個戰鬥縱隊佈置在其陣線的左側上,以為火力援助。
 
1月27日早上7點鐘,經過一夜的休整,粵鎮兩軍即按照計劃展開行動,戰鬥隨即在新馬橋以北十里地方打響。廣東北伐軍憑藉強大的火力優勢佔據了主動,在將士們的奮勇奪占之下,清軍難以支撐,退往澮河以北,據守河北之防禦工事來做最後掙扎。另一邊鎮軍葛應龍支隊的進攻雖然也能對敵人構成相當威脅,戰鬥力畢竟遜色一籌,在與敵人激戰兩小時後,因為敵人右翼被廣東北伐軍逐退,左翼沒有防護完全暴露才退過了澮河。外圍敵人被掃清,此時即要傾全力攻擊固鎮。廣東北伐軍從正面逐次反复去攻占清軍的防禦工事,機關槍營與炸彈營等諸多兵種協同作戰,這種猛烈的攻勢吸引了大批清軍的援助力量。葛應龍支隊雖集中所有之槍砲火力攻擊對岸之敵,仍無法成功渡河,最後不得已之下由糞廠繞到了敵軍右側才總算渡過澮河。這一來,廣東北伐軍攻擊敵人之正面,葛應龍部繞到了敵後,分進合擊之戰術效果便實現了,防守固鎮的清軍隨即崩潰,倉皇乘火車向西北遁去,固鎮為廣東北伐軍佔領。
 
是役,廣東北伐軍投入兵力一個團,機關槍、退管炮和炸彈營各一個營,經六小時之戰鬥,給張勛部清軍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其彈藥槍砲、輜重馬匹丟棄甚多,管帶和隊官各死1人,傷亡被俘兵士1000餘人,而粵鎮兩軍合計才損失士兵40餘名。真可謂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固鎮的勝利等於給南京臨時政府吃了一顆定心丸,不但證明北伐軍是一支能打仗的軍隊,增強了政府對北伐軍的信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清軍給南京方面施加的巨大壓力,這對革命黨人來說是一個十足鼓舞人心的好消息。粵軍陣亡將士墓又稱粵軍殉難烈士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的莫愁湖西岸。最初建成於1912年秋,後多次修葺,現在所現的烈士墓為1979年重建。
 
1月28日,當孫中山得知"固鎮首捷"的捷報後,立即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發去賀電。電文如下:“廣東北伐軍司令姚雨平、協統林震鑑:聞我軍昨夜得勝,追敵數十里,足見士卒用命,深堪嘉許。總統孫文勘”。雖寥寥數字,但孫中山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也正是因1月28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為“固鎮首捷”而發的這份賀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報》第一號於1912年1月29日正式出爐,此公報後隨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南京臨時政府結束而於4月5日停刊。 《臨時政府公報》共出版58期,所刊登的電報近500件,其中以孫中山名義所發電報有53件,但發給廣東北伐軍的賀電則是以孫中山名義發出的唯一 一份賀電,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榮耀。
 
隨後,孫中山又派黃莘田為總統犒軍特使,攜帶大批慰問品,赴固鎮前線慰問參戰部隊。 1月29日,孫中山還在南京總統府親自接見了從前線歸來的各軍代表。大總統的賀電、特使的慰問和孫中山的接見,使北伐軍官兵受到極大鼓舞。全國各地對北伐的支持力度也空前的高漲
袁世凱方面則由進攻民軍變化為脅迫清帝退位,並電令張勛等不得再行攻擊。當然,張勛卻並沒有停戰的意思,也不甘心於已有的失敗,反而是在固鎮失敗後圖謀反攻,1月29日即向廣東北伐軍前沿部隊發動了一次偷襲。北伐軍頂住了張勛部清軍的攻勢,在得到後路大軍支援的情況下,將清軍擊潰。 1912年2月2日,經過數日休整的廣東北伐軍由固鎮開始向北推進,2月3日占領宿州,2月11日光復徐州。 2月12日大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布退位,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從此結束。
 
據當時在廣東北伐軍服役的蕭文回憶:當固(鎮)、宿(州)戰役結束後,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部製發了一枚廣東北伐軍“出征紀念章”和一枚“固宿戰役銅質紀念章”。當時官兵們佩帶這些紀念章通過上海和汕頭海關,外國關員都向官兵們致敬,獲免檢查行李。還有些士兵把紀念章拿去上海當舖押款,一枚可押到大洋十元,由此可見這兩枚紀念章在當時國人心目中是何等珍貴。由此可見,固鎮大捷的意義和影響極其重大,值得廣大史學家進一步研究。固鎮之戰可以說是北伐戰爭中一個較為經典的攻堅戰,更應引起戰史研究者的重視。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