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二十五年孫中山像古布銀幣,面值分一元、中元兩等,由美國舊金山造幣廠(又稱費城造幣廠)代鑄。其鑄造背景與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密切相關。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嚴重經濟危機。為輸出過剩產能,刺激外貿出口,各國紛紛改金本位為銀本位,以降低本國貨幣的國際匯價。其中,美國還在改為銀本位之後,以儲備銀本位準備金為由,在國際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其目的是,用推動銀價上漲的方式,提高原銀本位國家的購買力,從而大量傾銷其過剩產品。而作為傳統的銀本位大國—中國,在當時轉嫁危機的國際環境中,經受了嚴重的危機衝擊。隨著白銀國際定價的猛漲,以及貿易逆差的劇增,中國的白銀迅速大量外流,從而導致國內通貨嚴重緊縮。金融與商業,因周轉不靈而陷於困境;外來傾銷商品的湧入,使物價急跌,導致國內工廠虧損倒閉。
面對危機,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11月3日發布《民國廿四年十一月實施新貨幣政策命令及章程》,主要內容為:以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的紙幣為法幣,具有“無限法償貨幣”效力,其它銀行無貨幣發行權。實行白銀國有製,廢止現銀流通,公、私持有的生銀和銀幣,一律兌換法幣。另外,法幣為不兌換貨幣,但可無限制購買外匯,並於英鎊實行固定匯價。 ……等等。史稱“法幣政策”或“法幣改革”。
法幣政策實施後,有效控制了白銀的惡性外流,進出口貿易也相應得到平衡。同時,也使白銀的市價起伏不再影響貨幣幣值的穩定。然而,法幣政策推行後,美國隨之停止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白銀,不僅使銀價急跌,而且還使中國用白銀換取外彙的數量大為減少,這給中國外匯儲備積累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受日本戰爭威脅而需要擴充軍備的時候,更需要外彙的支持。為此,1936年3月,財政部長孔祥熙派財政部高等顧問陳光甫等人赴美,與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談判。美方向中方提出:法幣脫離與英鎊的聯繫匯率;擴大白銀的用途,其中包括增加白銀作為貨幣準備金的比重,放寬工藝用銀,發行銀幣並委託美國鑄造,等等。同年5月,中美兩國財政部簽署《中美貨幣協定》,其主要內容為:美國購買中國7500萬盎司白銀,再以中國5000萬盎司白銀作抵押,向中國貸款2000萬美元。中方則保證貨幣的獨立性,不與世界任何貨幣發生固定匯率聯繫;中國紙幣的準備金的白銀比重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放開白銀的工業與藝術用途,並鑄造發行銀元。按協定,中國分批委託美國舊金山造幣廠鑄造銀元。這就是民國二十五年孫中山像古布銀幣產生的背景。然而,1937年,隨著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此項代鑄銀幣事宜被擱置,已鑄成的首批銀幣也因上海、南京相繼淪陷而未按時運達中國。現在流傳於藏界的二十五年孫像古布銀幣,均為當時美國舊金山造幣廠試鑄樣幣。
民國二十五年孫中山像古布銀幣,面值分壹圓、中圓兩等。壹圓幣,按片型大小不同,分大片、小片兩種。大片者,直徑35毫米,光邊,有銀、鎳、銅三種材質鑄品,均極稀見。其中,鎳、銅者為異質試樣幣,存世更罕。小片者,直徑32毫米,齒邊,再有厚版、薄版之分。厚版者,重20克;薄版者,重13.2克(舊稱“正常版”)。此小片型,無論厚版、薄版,均僅見銀鑄,極為稀見。中圓幣,皆為齒邊,僅有一種直徑,但有厚版、薄版區分。厚版者,重10克,有銀質、銅質、銅質鍍銀三種,後兩者為異質試樣幣。薄版者,重6.6克(舊稱“正常版”),僅見銀質一種。中圓幣,傳世也均極稀見。相較而言,厚版者更為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