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選單
收購項目
紙類文獻
商品名稱:愛國獎券第一期跟第二期

 

民國39年(1950年),適逢國民政府遷台,為安置大量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軍民,財政窘迫下,政府尋找開拓新財源的可能性。據說愛國彩券的發明人是時任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廳長的任顯祥,他一天晚上就寢後忽然想到,透過獎券的方式來吸引民眾購買公債。1950年3月25日,台灣省政府決定,自當年4月1日起發行愛國獎券;但實際上第一期愛國獎券正式發行於1950年4月11日,該期最高獎金為新台幣20萬元,這在當時的臺灣是相當高的數字,足以在當時的台北市鬧區買下一棟兩三層樓的透天厝。第一期愛國獎券分為十小條,十小條同號構成一大張,售出15,246.7張。不過第一期的一大張售價新台幣150元,等於一小條為新台幣15元,金額偏高。為擴展銷售,從第二期開始,不再分條,售價改為一張新台幣5元,到第577期,又調升為10元,後伴隨臺灣的經濟起飛,逐漸調漲價格為20元、50元、100元。獎金也隨之水漲船高,1982年的第1000期紀念愛國獎券每張售價增為100元,第一特獎高達1000萬。開獎密度也由一月一開增加到半月一開。在鼎盛時期,愛國獎券逢每月的5、15和25日開獎,每個月開獎三次。1951年12月28日,臺灣省政府通過了「愛國獎券發行辦法」,用以規範愛國獎券的發行。其後該辦法又有多次修訂。愛國獎券的對獎方式與目前的統一發票相同,一張一個固定號碼。不少人將發財的希望寄託在愛國獎券上

 

1985年起,民間非法賭博「大家樂」(投注方式類似六合彩)風行台灣。大家樂的開獎方式,是利用愛國獎券的最後兩碼來兌獎。由於愛國獎券的合法公信力,大家樂在全台蔓延,而影響到每到愛國獎券開獎前明牌氾濫。為購買大家樂頃家蕩產者不在少數,不少人甚至遠從台北包租遊覽車到中南部廟宇去求神拜佛,甚至是拜有應公以冀中獎。而愛國獎券的存廢問題也引發爭論,愛國獎券的發行密度也再度降為每月一期。1987年12月18日,臺灣省政府宣布,1988年起停止發行愛國獎券。1987年12月27日,愛國獎券在發行1171期後,暫停發行,從此愛國獎券走入歷史。在最後一期愛國獎券發行前,發生台灣銀行獎券科科長江永吉16歲的兒子被綁架事件,歹徒以電話要脅江勇吉透露中獎號碼,但最終人質得以平安歸來。累計1171期的愛國獎券銷售總額超過新台幣689億元,其中成為國庫收入的約新台幣三百餘億元。由於臺灣許多殘障、失業、老弱等社會弱勢群體依靠販賣愛國獎券為生,引發巨大的社會反彈。1987年12月28日,近千名愛國獎券業者在「愛國獎券業者聯誼會」的策動下前往行政院陳情抗議;1988年1月28日,獎券業者再赴行政院抗議,並引發低度衝突。

 

愛國獎券及其附生品大家樂在臺灣的興旺,一方面反映出1970-1980年代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同時顯示當時的臺灣社會活動極度貧乏單調而導致賭博風氣盛行;也說明人民雖有財卻難理財,以致熱錢過度集中;愛國獎券停止發行後的第二年(1989年6月17日),股市就衝破了萬點,均是此現象的體現。

 

寶源堂現金高價收購:郵票、錢幣、紙鈔、黃金、龍銀、金銀套幣、中央造幣廠金條、大陸時期金條、大陸金銀幣、勳章獎章、歷代古錢、紙類文獻、抗戰文物、金銀銅器、名人字畫、玉器古玩、等各種老文物,歡迎來電(來店)加LINE洽詢,量大或單價高者,可預約到府或指定地點(全世界)服務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