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選單
收購項目
紙類文獻
商品名稱:乾隆年間台中感恩社土目圖記

土目:清代台灣原住民番社的管理代表者.不同時期有土官、土目、頭目等名稱。

 

牛罵社(感恩社)的社址和社域都是存在今日的台中市清水區。荷蘭統治時期稱牛罵社Gomach,在荷蘭戶口調查表上,自西元1648年到1656年間都有牛罵社的戶口紀錄。

雍正九年(1731),北方的道卡斯族大甲西社帶動鄰近各社起來反抗朝廷,當時牛罵社的社眾也參與其事,等亂事過後,除了族人被誅罰外,社名也被改為感恩社,此後清代的文獻大都以感恩社稱之。

就文獻紀錄而言,康熙二十三年(1684)間,牛罵社曾與沙轆社合稱牛罵沙轆社,且從康熙到乾隆年間,兩社的餉銀也都一併徵收,因此兩者可能原為同一部落所分化。

社域

就牛罵社的聚落及社域範圍而言,其聚落分布主要以牛罵山(大肚台地)西麓附近地方為中心,就是今日清水街附近,鰲峰、靈泉、清水各里;其社域範圍,按清代所繪製的輿圖來判讀,應該含蓋現今清水鎮行政區域的大部分:西起海濱;東至牛罵山(大肚台地);北達大甲溪岸;南接沙轆社社域。

記事

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來台灣探採硫磺,他把在台灣所見到的一些事情寫成一本書,叫作<裨海紀遊>,書中就曾記載郁氏到牛罵社及沿途經過大肚、沙鹿等地所見到的景況,他的形容是:一片林莽荒穢,宿草沒肩。這種蒼茫的景觀,讓人感受到當時的拍瀑拉族各社是生活在一地廣人稀的環境中。但隨著漢人移民日益增多的墾殖活動,原本荒蕪的林野漸漸變為良田,然而牛罵社族人的土地所有權卻慢慢地喪失掉,最後不得不另謀生路,有些族人遷到埔里;有些遷到南港西庄(今彰化縣永靖鄉港西村)。到民國四年(日本大正四年),當時日本台灣總督府做第二次戶口調查時,牛罵社的人口只有二十一人,男十三人;女八人。

早期考古學者曾在牛罵山麓一帶(今清水公園),發現一些原住民的文物,稱為牛罵頭遺址,最近在台中港區藝術館興建工程施工處及附近道路、農田地裡,又發現了大量的鐵器、陶片、鹿骨及人骨等遺物,面積廣達三十二公頃,目前正由國立科學博物館派員研究整理中,這兩處遺址的出土文物,和千年前的拍瀑拉族牛罵社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稱之為牛罵文化。

X
X